奇想觀點:台灣設計的當代反思與「科技文創」芻議




近年來在台灣社會聲勢如日中天的文化創意產業,幾乎已經變成一個後結構主義者口中典型的「浮動符徵(floating signifier)」,其定義包山包海的程度,已到了“人人一把號,各吹各的調”的地步。不但各式分類層出不窮,爭議不休;說法更是百家爭鳴,讓人頗感莫衷一是、無所適從。


時值「全球地方化(glo-calization)」風潮席捲寰宇的當下,在文化政策的策略思考和實際操作裡,文創產業亦取得了絕對優先權和正當性,享受來自公、私部門的隆重矚目和殷切期待,擁有相對豐沛的行政奧援和資源分配。然而,在政客們長期執迷於吹噓“數人頭”政績、企業只顧收割眼前短暫商機、民間社會則一味耽溺於強調草根發聲的「政治正確(political correctness)」意識形態裡; 台灣民眾對在地文化的普遍認知和自我再現,經常不自覺地墜入佛洛依德(S. Freud)所言「對微小差異的自戀」那種坐井觀天的沾沾自喜和夜郎自大,或者深陷韋伯倫(T. Veblen)所謂「炫耀性消費」那種講究排場的儀式性舖張和揮霍情結。久而久之,文化意識也難免沾染上“重量不重質,愛面子不重裡子”的浮華習氣和誇富心態。

簡言之,文化在工具理性和數字精算邏輯的狹隘框架下,儘管表面上透過萬花筒式「多元文化奇觀(multicultural spectacle)」的打造,短時間內成就了國家的文化治理神話、遂行特定政治服務意圖和滿足短視謀利動機; 然而,在政府不惜一再大力動員行政資本、耗費巨額公帑,大量複製各類文化活動、展演和節慶,費心打造各種“施政亮點”的同時,卻弔詭地滯礙了蓬勃盎然的有機生命力和恣意馳騁的原生想像力,弱化了文化向下紮根和對外連結的積極能動性,徒使文化細水長流和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大打折扣。

身處知識經濟的年代,在知識創價的籲求甚囂塵上、蔚為主流的大勢所趨之下,文化當然可以、也應該是一門好生意。但文化在尋求「主體化(subjectization)」的過程中,該如何維持身段靈活; 既充分結合政經資源的挹注,同時又能夠巧妙閃躲政治至上與經濟掛帥考量的收編甚至綁架?同時維持其相對自主的活力和發展?應該是此時此刻值得深入尋思的大哉問。

作為當代文創產業的當紅炸子雞,設計當然無法自外於以「文化經濟(cultural economy)」為軸承,持續向前大幅度轉動推移的歷史巨輪。但設計如何能夠不盲目跟隨現階段文創產業越發朝向「細瑣化」和「淺碟化」沈淪的腳步:不刻意迎合都會新興小布爾喬亞階級賣弄小聰明、營造小確幸的雅痞生活品味,不故步自封於文化符碼和傳統圖騰的輕率複製、移植和拼貼,不志得意滿於對自身文化底蘊「東方主義式」的膚淺再現,過度渲染其迥異於西方文化之異國風情?或者更精確地說:設計如何不迷失在後現代情境裡競逐巿場區隔,尋求「不斷差異化(ever-differentiation)」的簡化迷思,不糾結在後殖民遺緒中或顧影自憐、或顧盼自雄(也就是所謂既自卑又自大)的矛盾情緒?則是對於台灣當代設計進行反思的當務之急。

換句話說,新一代的設計師必須有態度、有觀點、具備論述的宏觀和思辯的能力。除了漸進改革和否定批判的姿態、更要能夠以「破壞式創新(disruptive innovation)」的角度出發,主動定義和宣稱,敢於大聲疾呼、述說自己獨一無二的產品特色和品牌價值;不只做到外觀、機能、風格、美學上的推陳出新,更可以承載戰後台灣社會歷經「現代化歷程(工業化+都市化)」一路走來的歷史意義和情感,並且為未來的夢想生活擘畫藍圖,指引出一條可以具體實現的康莊大道。

冷戰結構下長期從事全球代工的台灣企業,雖然一度深陷“製造業導向”慣性思維的泥沼,在邁向品牌化的轉型過程中備嘗艱辛。但毋可否認,經年累月下來,在製程研發、創新材料和前瞻科技的應用上,亦累積了足以傲世的豐厚know-how知識和卓越執行能力。戰後台灣產業發展的歷史軌跡和結構性格局,對設計工作者來說,既是限制也是機會,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能夠把一般人眼中原本沈重無比的歷史包袱,透過設計巧思打破既有專業和分工的層層壁壘、重新進行相關資源的水平和垂直整合、使其發揮綜效,一舉轉化成形成利多的籌碼,甚至鍛造成攻無不克的商業利器?!這才是未來台灣設計/創意產業能否脫胎換骨,甚至帶領其它產業在世界經濟體系中重新站穩一席之地的重要參數。

奇想創造(GIXIA Group)作為台灣最具指標性的設計團隊,奠基於過去長期以設計能量介入創意商品化過程,輔導台灣產業進行品牌再造、協助公法人研發單位將科技應用到日常生活領域的紮實經驗,願意在此率先拋出「科技文創」的命題。希望拋磚引玉,號召有志之士,在科技與人文兩造之間看似背道而馳、實則密切交疊的複雜光譜裡,積極開拓其中對話交流的無限可能,共同為創造下一波繁花錦簇、眾聲喧譁的台灣設計/創意產業的光輝前景貢獻心力。

以下列舉奇想創造(GIXIA Group)在「科技文創」上的嘗試和努力:

奇想鮮解凍 (ThawThat!):

整合台灣自行車產業車框製造的「鋁擠」製程以及過去大量運用在電腦CPU和LED燈泡基座散熱的「真空導熱管」材質,奇想鮮解凍 (ThawThat!) 成功將台灣製造業供應鏈的成熟技術轉移到廚房生活用品的開發,試圖用工業量產的方法“逆轉”工業革命以降,人類為配合食物遠距運輸的需求所造就的近代「食品工業化」(從冷凍到解凍)的歷程。奇想鮮解凍 (ThawThat!)背後蘊藏台灣指標性產業在逆境中崛起、茁壯的動人故事,且為打造奇想成為「夢想生活實驗室」的偉大願景揭開序幕。

五十週年限量版大同電鍋及其外包裝 (Tatung’s 50th-Anniversary Limited Edition Electric Cooker and Its Package):

運用台灣晶圓代工產業中IC設計常用的「真空濺鍍(PVD)」製程打造玫瑰金鍋蓋,以象徵中國文化傳統中結婚五十週年的「金婚」紀念,宣誓百年家電品牌大同公司「品牌再造」的起點。其外包裝使用環保紙漿依照電鍋鍋體的經典造型一體成型,並且以「熱壓烙印」技術在表面標示年份,除營造完美開箱體驗、兼顧生態訴求外,更顛覆過去將包裝物或填充材為可拋棄品的刻板印象,增加展示和收藏價值。為台灣戰後半世紀以來常民飲食文化和生活記憶的最佳註解。




本篇發表於 02 第二期電子報 August 2012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1 Responses to 奇想觀點:台灣設計的當代反思與「科技文創」芻議

  1. raffael 說道:

    令人驚嘆的「科技」和「文化」背後都有夢想與動人的故事,如何結合兩者進行創新?「科技文創」的確是一條不一樣的道路。我好奇的是,奇想在科技文創上的努力,要如何讓企業/消費者買單?畢竟我們都看到新創事物還是需要市場接受,當市場不夠成熟,新創事物常常會遇到「時不我與」的情況。像是最早的PDA,『Newton』正是如此。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