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域連結:美好花生的無限可能





質樸而親切的鍾順龍、梁郁倫夫妻帶來了溫潤順口、香氣濃郁的自產花生,以及關於一段創立「美好花生」、平凡卻溫馨的生命故事。

花生,向來是臺灣傳統常民社會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;而花蓮鳳林的花生,更是當地重要的特色產業。來自鳳林客家庄的「美好花生」,從鍾媽媽(劉秀霞女士)的獨立經營,一直到新生代的鍾順龍、梁郁倫夫妻接手,賦予了傳統花生更多元、更有創意的新面貌。


自從2002年台灣加入WTO之後,一連串的農業政策改革使得鳳林地區的農地大量休耕,也同時造成了鄉村的沒落與農業的斷層。當時,鳳林的鍾家原本從事的農機生意也明顯受到了影響;同時期政府也在開始推動社區營造的整體計劃,因緣際會下鍾媽媽參與了花蓮舉辦的第二屆石雕藝術節活動,在活動現場擺攤販賣自製的炒花生,沒想到大獲好評,也就開始積極經營「鍾媽媽手工炒花生」的事業。

一開始從種花生、採花生、晒花生、挑選篩檢、剝殼到翻炒,全都由鍾媽媽一手包辦,小本生意自產自銷,相當辛苦,但也為平靜的農村生活帶來不一樣的生活樂趣;鍾媽媽的炒花生好手藝,因為品質新鮮、口感濃郁而漸漸累積了相當良好的口碑。

除此之外,鍾媽媽也發揮創意巧思為自產的花生產品添加了獨特的設計包裝。首先,利用清洗乾淨的二手回收塑膠瓶與玻璃罐來裝花生,是出於一份對環保的執著;瓶身的包裝上印製了牛車輪、牽牛花以及花生,牛車是農村田間替代人力的運輸工具,牽牛花則取其隨性自然的生長特性,都象徵著人類與自然田野的濃厚感情;而花生罐的瓶蓋包裝以及收納提袋則運用了客家花布的圖案樣式,忠實呈現了客家農村婦女工作服飾的美學創意。結合了客家文化元素與自然農村風格的小小包裝,卻有著細膩溫暖的豐富意涵。


        

有感於炒花生需耗費很大的精力,鍾媽媽到了一定年紀之後萌生退休的念頭,這才讓兒子鍾順龍跟媳婦梁郁倫驚覺,要是鍾媽媽不再炒花生,那麼熟悉的自家好味道就要失傳了!鍾順龍之前從事攝影藝術創作,也在大學擔任兼任講師,而梁郁倫則在富邦藝術基金會負責策展規劃,當時兩人毅然決然放下在台北人人稱羨的藝術相關工作,選擇回到家鄉鳳林,一方面跟著鍾媽媽學習傳統好手藝,一方面也因此開啓了「美好花生」的品牌經營之路。

不諳農務與花生製作的兩人剛開始學炒花生的時候,才知道鍋鏟有多重、溫度有多高,但整個過程對他們來說,卻是新鮮而有意義的。「美好花生」用心堅持最好的食物品質,只選用當期的花生,在自然的陽光下曝曬,且在下鍋炒之前才剝殼以減短與空氣接觸變質的時間,目的在於保持品質以及口感香氣。至今經營了三年半的美好花生,始終以品質為首要考量,希望能維持市場競爭力;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,才有機會繼續開發其他副產品或是農作物。

年輕的鍾氏夫妻回鄉經營之後,開始用網路為炒花生、賣花生這件事賦予了嶄新的行銷模式。利用無遠弗屆的網路與配套的宅配通路,讓更多消費者有管道認識、親近美好花生,也克服都市到農村的交通距離,增加了能見度與銷量;同時也透過網路行銷模式,呈現了鳳林農村的自然樣態,傳承飲食文化的故事,也訴說真實而動人的生活滋味。

鍾氏夫妻在訪談中告訴我們一個驚人的訊息,現在鳳林最年輕的農夫居然也七十六歲了,可見年輕人口外移與農業老化的狀況有多麼嚴重。過去以農業立國的台灣,如今農業式微至此,而農民成為最不被重視、甚至不被尊重的職業,實在令人唏噓。鍾氏夫妻希望透過美好花生的力量,在維持一定比例的微薄獲利之下,讓鳳林地區更多農村人口可以加入這個花生製作的產業鏈,所以他們以合理價格收購當地花生、也邀集當地鄉親一起參與撥花生的工作,期待讓老化的農村人口仍能有少量但穩定的收入進帳,去創造產業鏈上每個環節的價值,希望促使這樣的農業模式能成為完整、健全的共生體制。

對兩人來說,現在的美好花生事業跟藝術創作是同等神聖的,因為花生是吃進肚子裡的東西,事關重大。原本他們從事的藝術是食衣住行育樂的末端工作,是屬於非絕對必要的精神食糧,現在則是回過頭來經營最前端的飲食需求;而出於對藝術的熱情,兩人在保留傳統好味道的同時,更積極想讓藝術結合飲食,並在吃的過程中享受藝術。

在2010年的簡單生活節,「美好花生」也沒有缺席,梁郁倫請朋友設計了三款紀念印章,除了賣鳳林的特產花生之外,也利用藝術來訴說故事,把鳳林常見的麵包樹、八哥以及雉雞,用有趣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方式推廣給更多人知道。今年年初,鍾氏夫妻出版了一本圖文並茂的飲食經驗傳承食譜《自家味》,記載了常民飲食文化的點滴,希望喚醒大家對家常菜肴跟年節點心的感動記憶。而除了吃的記憶之外,他們也重新去發掘傳統的童玩工藝之美,利用客家花布的元素來製作沙包,沒想到也在很快時間內就銷售一空。

        

        

鍾氏夫妻認為,常民生活的傳統文化可以透過很多方式來保留、傳承與推廣,而他們對於土地的認同的教育更是不遺餘力,所以運用敏銳的觀察力挖掘花蓮當地的特色,包括農產品、木頭、玉石等等;將來他們也希望更進一步結合花蓮在地特色,作出有區隔性的市場,傳承手作的樂趣,把藝術美感加到原始材料裡面,喚起大家的對集體記憶的共鳴與傳承的力量。

畢竟,台灣土地面積小,資源相對受限,但唯有創意是可以無限開發的。正如同設計一樣,鍾氏夫妻洞悉了現代消費者的需求,用在地化的傳統情感作為市場差異化的利基,在奠定基本的理性商業獲利基礎之後,試圖在其間傳承感性的文化生活元素。

很多人聽到兩人的返鄉文創案例,都紛紛喊著羨慕,但就是少了親身實踐的勇氣。鍾氏夫妻笑著說,除了抱著要繼續傳承自家好手藝的初衷、開創台灣農業和鳳林農村價值的期待之外,兩人其實不只把花生當成一種食物,而是一種藝術品,可以連結到人類食衣住行育樂的各種面向,也透過花生去回憶或想像農家樂,去反思農業、土地與人類的關係,去親近撥花生阿嬤的生命故事與生活樂趣等等。勞力密集的農務工作只是基本功,但後面藏著無限的可能性才是讓人更興奮的;無可諱言,做任何事都很辛苦,但有沒有從中獲得快樂、成就感跟自我認同,才是決定生涯規劃時最重要的關鍵。

「美好花生」對於服務流程的創新與形象包裝的打造,其實是一種廣義的設計思考;尤其兩位高學歷知識分子返鄉工作,重新與土地、故鄉連結,更是鼓舞了不少年輕世代的朋友。從他們的訪談之中,我們看到美好花生不只是販售花生,背後還蘊含著更動人的生命故事與創業的無限機會。


圖片來源:美好花生官網上下游 News & MarketROCbike




本篇發表於 05 第五期電子報 November 2012 並標籤為 , , , , , , , , , , , , 。將永久鏈結加入書籤。

發表留言